為了做一隻20吋500mm長的唱臂,再先做一點基本的功課吧!
大人說,唱臂、唱針桿最理想是永遠跟唱片溝槽跑的中心線成為切線方向,所謂的直切臂。
這是可以理解的。
第一點理由是因為刻製母片的時候,刀具邊刻邊向唱片中心平行移動,刻刀一直保持切線方向,把溝槽刻出來的。現在重放拾音,順著原來軌跡跑,說tracking angle循軌角度等於零度,沒有tracking ( or tracing )error循軌誤差,當然最好了。
第二點理由是唱針桿偏離切線方向,有了tracking error Theta angle循軌誤差θ角度時,唱針唱盤之間的摩擦力F,無法完全交由唱臂吸收掉,引起一個分力F*cos-theta,導致溝槽左右兩邊受力失去平衡,左右聲道失衡。
直切臂不好製作,DIYer 」週日自做派」 還是做個支點臂吧,也許是沒有偏頭角的Pure Straight Arm( PSA)唱臂。
我用的是這個5吋長的slide rule,跟有開平方、M+M-MR的電子計算機,1分鐘可以算出一點。
例如紅線表示的,x=5, sin-theta=30度。
以下檢驗一下:臂越長,誤差角越小。
P-1. mounting distance 等於effective length,所謂的沒有overhang也沒有underhang,唱針會通過唱片中心點。只有當時才可能有tracking angle =0,唱針越向外側,tracking angle越大。
P-2. mounting distance 比effective length短,所謂的有overhang時,tracking angle更糟。
P-3. mounting distance 比effective length長,所謂的有underhang時,tracking angle,唱針只有一點正切,tracking angle =0.
P-4-P-5. underhang增大,正切點向外側移動。
P-6-P8. 按照3角形cosine定律,愚公移山 計算幾個正切點或underhang點。
綜合計算幾點,畫製一張圖,可以看出變化。
最適當的underhang在哪裡呢?
是否外側紅線偏角跟內側藍線偏角的絕對值相等,又最小的underhang?
不對!
看看下圖,內側溝槽需要更精確循軌角度。
1957年Dr. Seagrave老早用嚴謹的數學證明過:
偏角誤差引起的是second harmonic distortion。
而33.3 RPM 唱盤需要誤差偏角是 (1度每距離軸心1吋)才能保持 2% distortion
意即60 mm內溝要 2.45度,140 mm 外溝要5.7度。誤差偏角當然是越小越好。
變化圖上我把他畫成黃色區塊。
underhang估計約在 6 mm
下圖根據underhang 6 mm計算,從裡到外,ID=Index of Distortion都在1度之內。
跟有偏頭角的支臂比較起來會如何?
沒有偏頭角,循軌誤差角度當然比不上有偏頭角的。
但卻佔有滑力較低的優勢。
看下圖:
沒有偏頭角,500 mm 臂的 誤差角度 最大極端是 -2度到 +6度,中間段有接近0度,滑力先向內,後向外,但力量小,正負相抵,長期磨損均勻。
有偏頭角,列如 (2+6)*0.5=4,加上4度偏頭角合併調 overhang,則誤差角度 最大極端可能是 2度,中間有兩點 0度,循軌誤差角度佔絕對優勢。但滑力 永遠向內側。如果短臂沒有抗滑裝置,會較嚴重。 但 500mm長臂 tan-theta小,可以不理,tan-theta 4-5度時,約0.08。比較有偏頭角短臂tan- 20度時約0.4, Fc失衡力相差5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