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ho has the perfect tip?誰家的唱針頭完美無缺?或者是說 有誰家的唱針頭是完美無缺的?
Colin 貼文裡提到:
唱片的外圈,距離圓心 14.5 cm 的地方,圓周長為 91.06 cm ,換算成切線速度後 ( 每圈 1.8 秒 ) 等於 50.59c m/ sec , 若是上面刻有 75 KHz 的訊號,一個正弦波波長是 0.00675m m,也就是 6.75um,半波長就是 3.4um,也就是說針尖的直徑為 3.4um 時,剛好可以卡在這個凹槽中,不會拾取任何訊號,但是查訪各家針尖規格,可以看到的最細針尖,是 VDH 家的 2um,而且這是半徑,直徑為 4um ------ 亦即用最細的針尖,還是讀取不到這個頻率 ( 但別忘了這是外圈 !! ) ,DL-305 沒有標示出針尖半徑,只標示針尖為 0.05× 0.1m m 柱型鑽石磨製的特殊橢圓針,你認為這個規格是真正去讀取訊號而得到的嗎 ? 還是其他方式測得 ?
所謂 針尖為 0.05× 0.1m m(= 50*100 um)橢圓針,我看來有盲點:
1.
針尖0.05× 0.1m m是指橢圓針開始有圓形或橢圓形的地方?
2
還是唱針跟LP溝槽接觸的地方形成的」island島嶼」? 」 island島嶼」是借用A.J. van den Hul在」Who has the perfect tip」一文裡提到的觀念。(原文貼在my blog)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stein-hsu/article?mid=1522
第1點容易測量,但是實際上循軌時才有意義卻是第2點。
第2點的大小一定是小於第一點。但未必是一成不變的。
第2點定義的尺寸才是相當於檢出的最高音訊正弦波半波長。
例如 3.4 um @ 75K HZ
van den Hul雖然有老王賣瓜之嫌,但是文章值得一讀。
島嶼就是圖裡畫的投影小圓圈、小橢圓圈、長長的van den Hul圈。vdh說它的島嶼 前端、後端不超過3.5 um,別他家圓形的約18 um.
按照Colin給我的資料,他收集的日本文 各家 DENON, DYNAVECTOR, SHIBATA,VDH, GYGER, AKG等等,所表示的唱針尖頭部分的大小尺寸 L=dimension 均落在
x * xx um之間,沒有高到 0.1 mm (=50-100 um)的。
如果像是Denon DL-305只標示針尖為 0.05× 0.1 mm 應該是指 鑽石的角柱,而不是圓弧半徑部分。
這樣看來,唱針之不同,各如其面。
唱片溝槽由2-4um切割出來的粗糙度」最細的相當於 2-4 um圓弧度半徑,最高的載波頻率是 75Khz *3.4 um除於2 um=128 kHz.
尖頭有必要細到 2 um嗎?太細不是太傷唱片?
van den Hul大意是說:
照理說唱頭針的尖端要能夠跟唱溝槽緊密配合,它的形狀應該跟原始刻溝用的切割刀一樣才對。
一般切割刀成V形,夾角90度,前面平坦,而且跟要切割的漆面lacquer垂直,邊緣小圓弧半徑約在 2到4 microns。
唱針尖頭要是做得跟切割刀一樣,也多多少少會在唱片上再度刻出溝槽來,損壞唱片。因此唱針尖頭的形狀不得不改變。改變越大,循軌性能越差。
折衷的結果是循軌性能還好,對唱片的磨損也不大。
註: 1 micron = 百萬分之1 meter = 0.001 mm
又 1 mil 俗稱 1 條 = 0.001英吋 = 25 microns
v.d.H.借用大學裡的IBM-370電腦,得知尖頭形狀可以有很多選擇,相關的加工精度、研磨拋光的難易度、大量生產的經濟性等等各有不同。
除了上面提到的循軌性、磨損度兩點求得折衷之外,還有第三點考慮就是:尖頭側邊的圓弧半徑大的話,高頻就因此受到限制。例如圖1的圓錐頭一般是18 um(是無法跟隨 2 um切割刀做出來的唱片溝槽的)。
既便是Shibata柴田氏尖頭也有前、後對稱性的問題,造成相當大的歪性、失真distortion。特別是唱片放到中心內側時,高頻發生所謂的」夾殺效應pinch effect」。
根據上述諸點,多方考慮,v.d.H.尖頭就成了這個怪模樣:前後端的圓弧半徑3.5 um、溝槽垂直接觸的圓弧半徑 85 um。
尖頭跟溝槽接觸的部分,vdH叫它做」島嶼island」,圖上的畫成掃把星一樣的圓圈。
很多唱頭故意把唱桿本身的共振頻率弄得很高,用來補償高頻,讓整體的輸出/頻率 反應曲線平坦化。這樣模糊焦點,並不足取。
其他內容,老王賣瓜、自賣自誇,不翻譯了。